2010年12月3日 星期五

打開挫折黑盒子 重建正面思考力量

打開挫折黑盒子 重建正面思考力量
越來越多白領菁英在進行的心理手術
心理諮商是當前熱門的新顯學,葛莫利以家庭重塑的治療方式讓成年人重新對自己生命負責,當有了能轉化負面經驗的正面思考能力,才能激發力量去迎戰挫折。
《商業周刊》第1010期 文/吳錦勳 (2007)
「我剛才做了一個雕塑!」羅斯福路上一間窗簾半掩的房間裡,三十五位成員圍坐一圈,傾聽一位社工分享輔導家庭的經歷。白板上分別畫著「爸爸家」、「媽媽家」兩個大圈,各自往下拉出家族成員。
他們口中的「雕塑」(Sculpting),不是真的拿刀刻個石像,而是運用不同的身體姿態,跪下來、趴下來、手叉腰,把藏在家庭成員之間的權力結構、溝通形態「雕」出來。
講台前面坐著的是今年八十七歲、來自加拿大的心理諮商大師瑪莉亞•葛莫利(Maria Gomori)。過去長達二十年的時間,她前後來台四十多次,總計有多達兩萬人參與她的諮商。和平醫院精神科主任楊志賢、藝人殷正洋夫婦、台灣奧美集團董事長白崇亮都因參與她的課程而深受影響。

她的行跡遍及加拿大、香港、北京、泰國及新加坡,現在北京師範大學心理系也邀請她授課。這一天,葛莫利來到台北為專業人士進行「家庭重塑」(family reconstruction)課程。
近年來,心理諮商逐漸成為一門新顯學。培育專業人員的心理諮商研究所,從五年前的八所一下暴增到現在的二十二所;全台心理諮商機構估計約有二十個;而心理諮商師總數已超過三百位以上。
師承家族治療大師 重回原生家庭展開經驗對話
一頭白髮的葛莫利原是匈牙利人,經歷過納粹恐怖統治而倖存。德軍戰敗後,她又被蘇聯俘虜。亡國之痛加上政治扭曲,使得她終生渴望自由。後來,她如願移民加拿大,以四十四歲「高齡」修讀心理學,並成為已故美國最具影響力的首席家族治療大師維琴尼亞•薩堤爾(Virginia Satir)的摯友、門生及最重要的傳人。
薩堤爾模式(Satir Model)在全球二十個國家都設有分部,擁有上萬名會員,今年初國際知名的專業《心理治療者網絡》(Psychotherapy Networker)雜誌,對二千五百多名專業諮商師、社工、心理學家做調查,評選過去二十五年「十大最具影響力」的心理諮商大師,薩堤爾即名列第五,超過排行第八的集體心理學大師榮格(C.G. Jung)。而精神分析祖師爺佛洛依德(Sigmund Freud)則根本沒有入榜。
一九八八年薩堤爾去世後,大弟子葛莫利即成為她的傳承者及推廣者。她承襲薩堤爾人本心理學的傳統,認為「人都是神聖的,每個人本身就是一項奇蹟,都有改變和成長的能力,由小孩真正長大成熟。」她運用家庭重塑方法就是帶領人重回到你的「原生家庭」。
葛莫利認為「父親|母親|孩子這三角結構超越文化差異,具有普遍性。」
原生家庭是一個人最初的學校,也往往是一個人受挫的根源,這種經驗很難抹殺。
葛莫利常問學員,「你們對自己滿意嗎?」大部分都回答「不!」她解釋:「這種低自尊和無價值感來自於早年生活的經歷。他們渴望得到愛,但又永遠不能滿足父母期待,結果壓抑自己,表裡不一而終身痛苦。」
好比一位受虐兒,在家庭關係裡,他父親總是高高在上像巨人,手叉腰責備,而母親趴在地上像隻小蟲,無法保護他,他感到渺小無助。「如果當年你才五歲,無法站立起來對抗父親,說:住手!停止!但現在,你長大了(grow-up one),你可以對他說出你的感受,也終於有向幼小的你(little one)對話的經驗。」
葛莫利強調,「已發生的事,我們終其一生都不能改變,但我們能改變的是我們對它的感覺(perception)、它對我們的衝擊(impact),同時改寫它對你的意義。」
葛莫利常要參與諮商的學員,以成人的眼光重訪舊時的家庭、學習場景。不再把父母當做是刻板印象角色,還原他們做為一個「人」,接納他們所有,也給自己第二次機會,重新詮釋、欣賞自己和家族成員的快樂、掙扎、傷害和痛苦,達到自我「轉化」(transition)。
白崇亮透過家庭重塑 找到苦難所帶來的祝福
一九八七年,台灣奧美集團董事長白崇亮在美國洛磯山一個營隊,初遇了葛莫利及她的老師薩堤爾。他父親早年因匪諜案遭槍決,母親哀傷過度,白崇亮受創甚深,他一度想要結束自己生命,「我對母親交纏著氣憤、憐憫的複雜情緒。」
透過家庭重塑的操演,白崇亮回頭重新認識父母親的不足,但也看到他們的堅忍、毅力,值得欣賞的部分。「探索父母只是起點,但終點是要重回自己。」他說:「如果你不長大,你就活在過去,你就不能活在現在,更不能開創未來,結果永遠讓過去決定你的未來,沒有能力去欣賞(appreciate)苦難給你的『化的祝福』。」
葛莫利解釋:「這就像是心理的手術(psycho-surgery),你一定是受害夠深,痛到不能忍受了,才願意打開傷口,改變你的內在結構。」
長達四十年專業諮詢,葛莫利強調,家庭重塑是一個長大的過程,「父母不再能幫你做選擇,你變成自己的決策者(decision maker),決定自己價值,獲得自尊。」
《哈佛商業評論》(Harvard Business Review)在〈如何激發復原力?〉一文中指出,「從越來越多的實證顯示,不論是兒童、集中營的倖存者,或是東山再起的公司,正面思考的復原力是可以學習的」。政大教育系教授吳靜吉認為,具備強大的復原力(resilience)的人,遭遇挫折也能快速自我調整,反而能將挫折變成挑戰。
這也說明了,為何透過家庭諮商來重建自我正面思考的方式,在近年越來越受到白領菁英的重視。
葛莫利說:「正面思考不是指一種態度,而是這種真正轉化自己負面經驗的能力。」透過家庭重塑,一個人可以學習不再倚賴父母,走出受害者心態,重新對自己生命負責,選擇面對挫折,並找方法迎戰,激發強大的力量。

沒有留言: